如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深入全面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直是大学外语教研部的各位领导与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考虑到外语学习者往往是两种文化的诠释者与传播者,大学外语教研部尝试以读书会的方式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力求通过中西文化的互镜与互竞加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在此背景下,2022年3月31日,大学外语教研部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组织举办了2022春季第一期读书会。考虑到当下开封的疫情形势与防控要求,此次读书会以语音、图片或文档分享的方式在22位老师组成的读书会微信群内进行。此次读书会由刘亚杰老师领读,领读书目为许倬云的中国三部曲:《中国文化的精神》、《万古江河》和《说中国》。读书会伊始,领读者以共享PPT的方式说明了开展此次读书会的目的和推荐此系列书目的缘由,介绍了作者许倬云先生的背景,概括了重点诵读书目《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主要思想,并针对本人较为感兴趣的“阴阳五行说”此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

 

 

参加此次读书会的老师一致认为,许倬云先生是真正有学问的大家,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的著作,气象与格局都很大,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正如许先生所言,由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史事必然呈现不同的面貌,参加此次读书会的老师即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了不同层面的阅读感受,汲取了适合自己的精神滋养。

其中,焦向荣老师、李冬青老师、徐睿老师、郭云仙老师和王丽老师均对许先生笔下的神话传说故事极为关注,从文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立足的独特赏析视角进行了肯定,并通过发掘中西方神话中对于神与人之力量倚重程度的不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韧性与伟大精神。于寒老师、薛丽娜老师、郑玮老师和刘璐老师的读后感,以一种温暖细腻的文笔,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探究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血缘文化和中国民间社会中的差序格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张晓焕老师、邢娜老师从宗教学的视角,对许先生书中关于中国的弥散性宗教特色的出色阐述与发挥,发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思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

贾超琴老师从哲学的视角出发,思考了在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许先生书中所概括的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殊途同归,王丹老师在读完《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后,亦深刻反思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重建师道尊严的紧迫性。于建凯老师结合当下的疫情和全球形势,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视角细读了许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思考梳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指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之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价值。董瑞婷老师的题为随心所欲、随足所至的读后感,从艺术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许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一节中所概括中的中国绘画艺术的意境进行了颇具诗意的探讨。刘丰丽老师借助于文本对照,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关于苏东坡形象的概括进行细致对比后发现,林著很好地佐证了许先生对苏东坡的高度评价。

白淑霞老师针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读后感围绕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命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她在读完此书后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思考。杜娟老师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中反映中的作者的哲学观、作者对于冯友兰先生的点评和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观点进行了深刻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极具创新性。

陈海峰老师从地理学的视角赏读了《万古江河》一书,从饮食与生活习惯的角度审视了中原文化的特色,思考了地理环境在文化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安琪老师则从许先生的《说中国》一书中找到了“‘我究竟是谁?什么是中国人等重要问题的明晰答案,并指出该书有助于我们在纷繁的现代深刻理解与中国和中国人相关的诸多关键命题。

洋洋洒洒的文字,一条接续一条的语音,充分反映了参加读书会的各位老师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此次读书会的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徐睿老师和王丽老师的读书活动还深深感染了自己的家庭成员,形成了全家共同读大师经典,学中国文化的浓厚家庭氛围,这一点可谓是此次读书会的意外收获。